本報記者 徐霄桐《中國青年報》(2015年01月07日03版)
  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以西的東升鎮,遠離中關村熱鬧的創業文化,也沒有林立的寫字樓。你不會將它與創業、商業、科技之類的字眼聯繫在一起。在這裡萬千普通的屋宇中,隱匿著一座兩層樓的普通樓房。它與周邊建築並沒有什麼區別,如果不是因為上面的招牌,你甚至不會多看這座樓一眼。
  在這幢屋子裡,有一家致力於農業生物技術研發、服務與推廣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萬向元就是這家公司的主人。而在2009年之前,他的頭銜還只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後。
  高考那年,他因5分之差與上海財經大學失之交臂被調劑到河南農業大學。就這樣陰差陽錯,萬向元的人生從此與農業結緣。4年後,他成功申請到了南京農業大學的碩博連讀。之後,他在清華和美國康奈爾攻讀博士後,也都是做與農業有關的生命科學研究。彼時,萬向元已經在國內外著名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2009年,萬向元歸國,他的職業生涯發生了變化。
  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去學校謀一個教職,繼續安穩地做科研,發文章,帶學生;另一條路則是去做產業化,將先進技術應用到農業發展中。與科研不同,產業化研究周期長,不如單純科研容易出成果。
  這時候他發現在美國的一流人才大部分流向了產業化相關的領域,留校做科研的為數甚少。這與中國恰恰相反,用萬向元的話說“產業化的人特別少”,更多人喜歡去高校和科研機構。這也讓他見到了市場的需求。
  “如果我剛回國時去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當一名教授,應該沒有問題,前面的道路我也很清楚,就是要做幾個課題、發表幾篇論文。但是在企業,我可以開展創新和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以後可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而造福於社會,這是件更有意義的事情。”談及道路選擇,萬向元如是說。
  從2010年開始,政策的大潮亦開始轉向。企業逐漸可以申請科研項目,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可以保留體制內身份試水下海,企業的研究人員也被允許到高校兼職任教。總之,市場需要人才。
  市場沒有讓他失望!萬向元回國後就得到了各方的認可和獎譽,主要農作物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科技部重點領域“主要農作物生物育種與產業化”創新團隊負責人、山東省泰山學者領軍專家、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科技創新高端領軍人才、北京市海澱區海英人才等諸多頭銜紛至沓來,隨之而來的還有不少科研項目。
  2012年,萬向元聯合朋友創立了北京首佳利華科技有限公司,意圖將所研究的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
  與別的創業公司頗為不同的是,萬向元沒有進行任何融資。他的資金全部由自己投入,很大一部分來自各部委和各級政府機構給與他的人才獎勵資金,這筆錢有近500萬,加上先期投入的200萬,他幾乎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傾註到了公司里。
  即便如此,能讓公司正常運轉仍屬奇跡。據萬向元介紹,北京首佳利華公司目前擁有34名全職固定工作人員,其中有28名研發人員,其中8人具有博士學位,70%以上人員具有碩士學位。要留住這些人才,並不容易。他們大多與萬向元相熟,亦相信其業界的聲望。即便如此,待遇並非是一個能被繞過的問題。
  萬向元講,首佳利華公司的業務主要分為兩個領域。一是承接的國家或地方科研項目,這部分項目資金雖然充沛但不能被用來運營公司,只能維持項目自身運轉。二是經銷有機農產品,代理國外醫療科研器械。第二塊是公司目前主要的收入來源,已經達到了近4000萬的營業額,500萬的利潤。他用這筆錢來給員工發工資,改善福利。
  這在萬向元看來只是權宜之計。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目標是要做成一個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
  眼下,萬向元致力推進的就是玉米多控不育技術。多控不育技術是綜合利用轉基因技術、熒光蛋白篩選技術和花粉失活技術等策略,有效地解決玉米隱性核雄性不育系(一種受單基因控制的、育性穩定且不受環境影響的特異種質資源)的保持和繁殖問題,從而將隱性核不育系材料應用到雜交育種實踐中,大大提高玉米雜種優勢利用效率和雜交制種水平的一種先進技術體系。
  萬向元介紹,目前該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獲得了1248個多控不育保持系,正在進行不同遺傳背景的多控不育系回交轉育,預計2016年將實現大面積不育化制種試驗。該成果推廣應用後,有望對玉米雜交育種和雜交制種體系帶來一場技術革命,大大提高玉米雜交育種和制種的效率,有力保障國家玉米種業安全和糧食安全。
  他曾算過一筆賬,一旦這項技術推向市場,每年在中國將創造600億的經濟價值。在他的計劃里,這項技術一旦成熟,公司未來的盈利點將轉向兩個領域。一是銷售相應農產品,二是銷售相應的技術。這也是他認為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隨著技術逐漸成熟,公司上市的計劃也被提上日程。他預計2015年借新三板為跳板,經過三到五年的磨練在創業板上市。  (原標題:萬向元:象牙塔前變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d71tdudk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